• 首頁 長征文化

    紅軍長征在會理長征故事

    2020-08-16 從頭越 文化長征 瀏覽1294

    1、悠悠彝漢情
    1989年夏,原會理縣通安區區公所收到一份來信,紅軍長征干部王平水將軍委托尋找當年長征時在會理分手的長征摯友,原紅軍干部團三營八連指導員孔開先的下落。當地干部立即行動起來,揭開了一段感人故事:
    在紅軍搶渡金沙江的戰斗中,時任干部團第三營八連指導員的孔開先部隊擔負著搶占渡口的任務。當天夜里,他率領部隊急行軍,突然出現在皎平渡口的守敵面前,一舉殲滅了敵人,完成了搶占渡口的任務。第二天清晨,敵人一個團的兵力撲向皎平渡,妄圖奪回渡口??组_先又率部隊在離渡口十多華里的山上和敵人交戰,把敵人擊潰。不幸的是,在這次戰斗中,年僅24歲的孔開先雙腿負了重傷,由于部隊要繼續北上,不得不把他留在通安鎮附近養傷。


    5名紅軍戰士抬著孔開先同志,在離通安鎮東約三華里的壩心村敲開了彝族老鄉趙國友的家門,當紅軍說明來意后,這位彝家小伙子沒有絲毫猶豫,馬上打掃,整理出一間屋子,找來床板,鋪好被褥,留下了孔開先。
    紅軍北上走后,趙國友搬進孔開先居住的屋子,每天為他喂水、喂飯,并用彝族人接待貴客要殺生的最高禮儀,把自己家唯一的一只雞殺了給孔開先補養身體。幾天時間,兩人相處融洽,親如兄弟。但由于當時環境惡劣,缺醫少藥,孔開先同志在受傷后的第13天不幸犧牲了。臨死以前,他緊緊握住趙國友的手說:“老鄉,你太好了,是你精心照顧,才使我多活了十三天?!?/span>
    紅軍隊伍已經遠去,地方反動勢力卷土重來。為保護好開先同志的遺體,趙國友忍著悲痛,邀請了鄰村的三個親朋好友,在當天晚上悄悄把烈士掩埋在了自家屋后的小山包上。

    2、一塊行軍灶殘片


    在會理縣紅軍長征紀念館的展覽大廳里陳列著一塊像盾牌樣的鐵片,重2.64千克,這是紅軍使用過的行軍灶殘片,也是紅軍堅定信念的象征,更是埋藏在劉盛忠心底的軍民情結。
    劉盛忠家住會理縣外北鄉光榮隊,紅軍到他家時,他還是個孩子,但他永遠忘不了劉開國排長。
    那年,中央紅軍大部隊陸續到達外北鄉,有的繼續前進,有的住進了百姓家。排長劉開國帶著一個排的戰士住進了劉盛忠家,一進門,戰士就說:“不要怕,我們是紅軍,是來幫窮苦人的?!迸砰L劉開國也說:“老板,我們在你家住幾天就走,我們不拿老百姓的一針一線,借你們的東西,也一定要還,這是我們的紀律?!闭f完和劉盛忠的父親寒暄起來,得知劉盛忠的父親名叫劉開勝,比他小,于是認作兄弟,還讓劉盛忠稱他大伯。
    下午,紅軍向劉盛忠的父親要了一碗酸菜,硬是要給錢,他父怎么也不要,紅軍只得送了兩碗粥作為報酬。
    之后,排長還經常邀請劉盛忠一家和他們吃飯,帶劉盛忠出去玩,教他認字,劉盛忠看到行軍灶覺得很好奇,排長就告訴他行軍灶是由不同形狀的鐵片組成,煮飯時組裝起來,行軍時,就拆成一塊一塊的,背著走。劉盛忠覺得劉開國特別親近,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每天跟前跟后,看他們訓練,看他們洗衣掃地,最喜歡的就是看他們用行軍灶燒水做飯。
    紅軍在外北期間,大力宣傳黨的綱領和政治主張,動員群眾組織成立了貧農團,開展了廣泛的打富濟貧斗爭,號召群眾“打倒軍閥劉文輝,北上抗日! "、"打土豪,分田地!"還鼓勵青年參加紅軍, 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戰士們總是熱心幫助老百姓,老百姓也喜歡他們,大家關系融洽,相處如同家人。
    可是好景不長,沒過幾天,國民黨派出偵察機從昆明出發,對會理進行偵查和轟炸,范圍極廣,外北也在內。
    連續幾天,敵機都在轟炸,嚇壞了老百姓。戰士們告訴者百姓,敵機來時,要把曬在外面的衣服收了,不能燒火,不能站在空曠的地方向上看,更不能到處亂跑,一定要隱蔽起來。就這樣,紅軍一旦發現有敵機,就馬上喊:“鄉親們,敵機來了,趕快隱蔽!"老百姓毫不含糊,馬上隱蔽起來。
    這天,紅軍正在用行軍灶煮飯,敵機又來了,而且飛得比前幾天低,還一直在天空盤旋。排長和戰士們趕快疏散群眾,組織大家到附近的山洞隱蔽?;靵y中,劉盛忠和父親走散了,他離人群越來越遠。就在此時,排長發現了掉隊的劉盛忠,于是幾大步沖到人群末尾,一把抓起劉盛忠的小胳膊,向后一攬,把他背在了背上,拔腿就跑。他們剛到山洞,只聽“轟——” 一聲巨響,炸彈爆炸了,劉盛忠嚇得大哭,緊緊地抱住排長。
    敵機飛走后,村子恢復了平靜,老百姓回來了,戰士們也回來了。不過,這顆炸彈卻把那口行軍灶的一塊鐵片炸壞了。
    第二天,排長找到劉盛忠的父親,把炸壞的那塊行軍灶殘片給了他,堅定地說:“大兄弟,要是你不嫌棄,就把它留作紀念,看!見它就像看見我們紅軍一樣,要堅決和國民黨斗爭到底!其余3塊還是好的,我們帶在路上繼續使用?!闭f完就走了,這之后,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每當想起劉開國排長,想起紅軍戰士,想起那段往事,劉盛忠的父親和他就會把這塊銹跡班班的鐵片拿出來,摸摸、看,他們永遠忘記不了劉開國排長,也忘記不了那段往事,更忘不了那段軍民情結。
    為為更好地弘揚紅色文化傳統,劉盛忠把這塊珍藏了多年的行軍灶殘片交給會理縣文物管理所妥善保存,現在陳列在紀念館展廳里,讓更多人來瞻仰,來緬懷,也讓更多人從這個感人肺腑的小故事里,深刻地感受中華兒女為崇高理想而奮斗和獻身的偉大精神。

    3、一瓢水
    五月的金沙江沿岸,天氣像蒸籠一樣悶熱。一隊打前站的紅軍戰士向新堡子(今新發鎮)前進。他們翻過一座座大山,個個渴得喉嚨冒煙??墒堑教幷也坏剿?。走到山坳中,忽然發現一間茅屋,戰士們就想走過去找點水喝。
    茅屋里住著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大娘,丈夫上山做農活去了。當老大娘知道找水喝的是窮苦人日夜盼望的紅軍后,就急忙去動手生火燒水。紅軍戰士連忙阻攔說:“謝謝你,老大娘。我們要趕路,喝點冷水就行了?!崩洗竽锫犃?,只好帶著歉意去給紅軍舀水??伤叩剿走呉磺?,愣住了,原來只有一瓢水了。一瓢水怎么夠幾十個人喝呢?去背吧,又要往返很長的路,這不耽誤紅軍趕路嗎?她真有點為難。紅軍戰士們看出了老大娘的心思,就表示到前邊去喝。老大娘一把拉住紅軍戰士說:“前面走老遠都找不到水,還是在這里喝點吧?!?/span>
    按理說,一瓢水連一個人都不夠喝的,可是這瓢水卻一直沒喝完。第一個帶頭喝水的是一位背手槍的紅軍,他背過身去,好像要喝個夠似的,其實只把嘴唇在水里輕輕潤濕了一下,便讓給另一個戰士。這個戰士也和第一位一樣,濕了一下嘴唇又讓給了下一位。結果幾十個人都喝遍了,瓢里還剩很多水。老大娘看在眼里,感動地說:“紅軍真是好??!喝點冷水都你推我讓。要是國民黨的兵,早就把瓢都搶爛了?!?/span>

    4、長征歸來又種樹
    5月的會理,一年中最熱。1935年中央紅軍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也在這炎熱的季節。在今天耀眼的陽光下,記者眼前展開的,是一幅多彩的畫卷:翠綠的石榴樹,銀白的烤煙膜,草坡上的黑山羊……
    “會理農民靠天靠地靠自己,人均收入已有3060元?!闭驹跁頃h遺址前,縣委書記雷廣智為“船城”自豪。
    一片松林、幾塊石頭,會理城郊鐵廠村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山坡,卻在史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1935年5月12日,黨中央在此召開了入川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紅軍繼續北上的方針。70年后的今天,會理人民的生活和諧而富足。雷書記脫口而出的數據足以印證:“會理發展特色農業得天獨厚,石榴年產量6000萬公斤,居國內產區之首;常年烤煙產量45萬到50萬擔,全省第一?!?/span>
    通安區是紅軍巧渡金沙江后達到的第一個集鎮,提到老紅軍楊文早,海潮鄉村民無人不知曉?!案兄x他,不僅留下了革命種子,還留下了致富種子?!?/span>
    1935年加入紅軍的楊文早,解放后回到故鄉會理,開始他人生的另一壯舉——種樹。從20世紀50年代到1988年去世,他年復一年,種樹20多萬株。我們找到了他的大女兒楊永芝。
    石板溝村,楊家的果園滿是掛果的石榴樹?!案赣H天天挖坑、挑水、育苗,是村里最早種石榴的人?!闭f起父親,今年59歲的楊永芝,仿佛又回到過去?!翱h里讓他進城工作,他硬是不肯,說紅軍不怕苦,要在農村自力更生?!崩霞t軍的心愿,在下一代得以實現:楊永芝家的500多株石榴,年年豐收,去年賺了7000多元;今年,又新種了2畝烤煙,算下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小時候常聽楊爺爺講紅軍的故事,后來得到了楊爺爺送的石榴苗,如今已是海潮鄉石榴協會副會長的鄭洪勛,不僅自家種了1100多株石榴,還為周圍群眾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去年,全鄉石榴賣了1400萬元,收入超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最高的“石榴王”汪國漢,100畝石榴年收入40萬元,在涼山州也是冠軍。
    專家點評
    杜受祜(省社科院副院長、農業經濟專家)
    紅軍在會理種下的種子已經生根結果。會理縣發揮自然地理、氣候、區位等方面的優勢,發展烤煙、石榴等特色產業,為農民增收、發展縣域經濟奠定了產業基礎。特色就是個性,就是比較優勢,就是市場競爭力。誰抓住了特色,發揮了比較優勢,就為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安上的引擎。會理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經驗。(2005年05月29《四川日報》,原文“石榴花開的地方”)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