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長征文化

    紅軍長征在會寧長征故事

    2020-06-23 從頭越 網絡 瀏覽1977

    1、小紅軍曾憲禎流落會寧

    70多年前,一個14歲的叫曾憲禎的孩子,是個小紅軍,他從江西興國來到甘肅會寧。他當時參加的是紅一方面軍,被編在三軍團第六師十六團三營三連,先后當過勤務兵、號兵、衛生員。

    他所在的部隊縱隊1936年10月從通渭縣城出發分別北進到達通渭縣的寺子川、義崗川和會寧縣黨家峴鄉的梁家河一帶時,遇到國民黨民團董本齋部阻擊,在戰斗中,曾憲禎腿部受傷,由于當時藥品奇缺,未能及時治療,致使腿傷潰爛化膿。他掙扎著向村子爬行,敲響隴西川梁錦云家的大門。梁家夫婦趕緊從門里跑出來,扶起曾憲禎進到屋里。他躺在溫暖的土炕上,梁夫人趕緊給他端水,給他換掉衣服,把那頂紅軍帽藏在了衣柜里。

    第二天,梁錦云就告訴村里人說,他收留了一位要飯的孩子,給自己做干孫子。他們請來當地的名醫鄭斌發給曾憲禎看傷、敷藥,每天用艾葉、薄荷煎水清洗傷口。起初的日子,梁老夫人看曾憲禎手上有傷,端碗都困難,就親自給他喂吃喂喝。半年時間過去了,這個頑強的小紅軍活了下來。

    梁家從來不把曾憲禎當外人看,處處呵護著他。有一次,曾憲禎被人欺負了,是幾個外地在村里干活的人惡作劇,梁夫人知道后拄著拐棍去找那幾個不懂事的外地人算賬,回到家里還氣得直流眼淚,一天都沒有吃飯。梁家人把曾憲禎當親人一樣看,漸漸地,曾憲禎也把梁家當成了自己的家,把梁家夫婦當自己最親的親人。他的腿傷好了后,就給梁家放羊。他看著羊兒在山坡上吃草,一件件往事就浮現在他的腦海:想起杳無音信的雙親和遙遠的家鄉,想起長征路上倒下去的戰友,但他又慶幸自己在九死一生中遇到了一戶好人家。為了報答這戶好心的人家,他每天早早地把羊趕出羊圈,揀草多草嫩的地方去放牧,因而他放的40多只羊個個膘肥體健,活蹦亂跳。過了兩年,曾憲禎長大了,開始在梁家學做莊稼活,春種夏鋤,秋收冬藏,他樣樣都學得很快,加上能吃苦耐勞,很受村里人的喜歡。

    曾憲禎20歲那年,在梁家一家的操辦下,與全家逃荒到會寧隴西川的秦安姑娘胥桂英結婚。他們結婚后,與梁家居住一段時間后,曾憲禎小兩口與梁家分開過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歲月在他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中,緩緩走過。

    梁家夫人去世后,曾憲禎十分悲痛,他像梁家的子女一樣給老人戴孝,并要求改姓梁。梁家人理解曾憲禎的感情,但堅決不讓他改姓。厚道的梁家人覺得承受不起這么重的感謝。

    黨和政府給了曾憲禎無微不至的關懷,讓他參加了減租減息和土地改革等工作,隨后又讓他先后擔任楊崖集、隴西川、雙城峴、侯家川等當年紅軍經過的會寧南部幾個鄉的鄉長、鄉黨委書記。同時,參加了會寧北川渠、吳川水庫的建設。他在工作中始終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但他卻越來越感到自己由于沒有文化而對工作的影響,于是決定提前離休,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他深感自己沒有文化的痛苦,因此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文化,有知識,同時,做人要厚道,生活要節儉。

    他一生都喜歡種樹,工作期間,無論走到哪里,都把樹種到哪里。離休后,他在隴西川南河灘上開辟了10畝地的蔬菜果園,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烤背,他一年中的大多時間都在園中鋤草澆水。當蔬菜滿園、果樹掛果時節,他就把那些青菜、白菜、蘿卜、杏子、梨子分送給村里的鄉親們品嘗,看著大家提筐背袋,來分享他的勞動果實時,他感到一種幸福和滿足。

    他還經常出現在隴西川學校的校園里,每當少先隊過隊日,或者重要的紀念節日,他都會被學校請去給孩子們講長征的故事,他聲情并茂的講述,使孩子們激動不已。時間長了,他和孩子們有了感情,他看到有些孩子上學路太遠,就讓孩子們住在他家里,盡管有許多麻煩,但他分文不取。

    在那些困難的年代,村里人都不寬裕,他相比較還算生活好一些。不管村里誰家有困難,他都會毫不猶豫慷慨解囊,包括誰家缺糧少鹽,他總會從自己家中摳出一些,以解左鄰右舍的燃眉之急。

    他常說,他作為一個紅軍戰士,沒有走完所有的長征路,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同時由于沒文化,不能為國家做更多的事情,但他可以做些小事。事情雖小,卻可以反映一個老紅軍的情懷。

    前些年,曾憲禎老人去世了,他親手栽培的那些樹,像一個個歷經滄桑的老人,在隴西川的山山坡坡上講述著他在這里經過的風風雨雨……

    一年的清明節前夕,曾憲禎老人的兒子曾慶余,帶著女兒從會寧出發,一路奔波,去了興國,尋找“紅軍”父親當年的足跡。尋找他父親的出生地。

    聽說一個從興國出去的老紅軍的兒子要來尋根問祖,家鄉人表現出很大的熱情。鄒小龍深情的安慰,陶亮、陸江萍、王存彬等忙前忙后的奔走,幫助他查找線索,陪他參觀,給他介紹當地的變化,讓曾慶余感到回家的溫暖。他的同族侄兒曾繁欣、曾繁榮幫他尋找他父親出生的村子,講他家的過去,祭奠他的爺爺,給他講興國的革命歷史……

    行走在興國的紅土地上,穿行在青山綠水、崇山峻嶺中,曾慶余內心充滿了深深的崇敬和感動。

    曾憲禎參加紅軍后,家里只留下兩位老人,還有曾憲禎的童養媳,叫袁桂鳳。曾憲禎的父親曾昭蔥去世后,袁桂風就離開了這個家,曾憲禎的母親朱氏改嫁他鄉。老家的人都以為曾憲禎犧牲在長征路上了,曾憲禎父親的墳70多年來沒有被祭奠過。曾憲禎一直惦記著老家,一直想到父親的墳頭上去看看,但終因各種原因未能成行。曾慶余為了了卻他父親的心愿,終于來到了崇賢鄉爺爺的墳前,當他跪在那荒草叢生,幾乎分辨不出的墳堆前時,他知道他是替父親曾憲禎而跪,也是以自己作為孫子的身份而跪,同時也是以老紅軍的后代對著這片浸透了先烈們的鮮血土地而跪。草木無言,躺在地下的白骨無言,本來心中有萬千語言要說的曾慶余此刻也無言,只有從剛剛返青的莊稼地和樹梢上吹過的春風輕輕地訴說著跨越時空的人生故事……

    2、紅軍烈士橋小紅軍戰士救魏煜

    這是一個發生在會寧會師期間的真實感人的故事。有一位小紅軍戰士用自己年僅14歲的生命救下了縣城魏家的孩子,孩子名叫魏煜。

    1936年10月9日上午,這一天風和日麗,會寧城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掃得干干凈凈,街道上到處飄揚著紅旗,南門上還搭起了歡迎紅二、四方面軍北上的簡易彩門。幾個小紅軍戰士在街上一邊哼著剛剛學會的《紅軍三大主力會合歌》,一邊刷貼著標語。

    住在縣城東關的貧苦市民魏鴻儒像往常一樣,帶著不滿3歲的兒子魏煜前往設在邢家臺子邢家大院里的紅軍總司令部,不時和街上的紅軍戰士打招呼。魏鴻儒是讀書人,紅軍攻占會寧城后,他主動來到總司令部,幫助小紅軍戰士抄寫文件、撰寫公告、書寫宣傳標語。

    大約10時左右,魏煜和貼標語的小紅軍戰士們來到離縣城西門不遠的一條街上,忽然從遠處傳來了敵機襲來的轟隆聲,小紅軍戰士揚起手大聲喊道:“快躲開,飛機要投炸彈了!”街上的市民們聽到喊聲,立即散開,隱蔽起來??墒悄暧椎奈红线€在街頭玩耍,敵機的炸彈已經呼嘯而來,落在了街頭,就在這萬分危急的緊要關頭,有一位小紅軍戰士飛身而出,將小魏煜撲倒在地,護在身下。一陣硝煙過后,孩子得救了,小紅軍戰士卻躺在了血泊中。魏煜嚇得哇哇大哭,右手指頭被炸掉了兩根,朱德總司令聞訊趕來,悲痛地說:“他是我的小老鄉,今年才14歲,12歲就參加了紅軍,他的父親、哥哥都死在了國民黨的屠刀之下,母親在給紅軍送糧食的途中,餓死在路邊的草叢中。他們一家人都為了革命犧牲了,他可是獨苗啊,沒想到卻留在了這里?!边@時候,魏煜的父親魏鴻儒也跑來了,他從朱德總司令手中接過小紅軍戰士的遺體,泣不成聲。

    為了報答小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魏鴻儒決定把他埋葬在自家的祖墳旁邊,并立下一條規矩:以后每年的清明節,魏家人在祭奠祖先的同時都要在小紅軍戰士的墳上添一把土,以表達對小紅軍戰士的感恩和紀念之情。

    魏煜長大成家后,有了3個兒子,魏鴻儒分別給孫子們起名為繼征、續征、長征。合起來就是“繼續長征”,他希望后輩兒孫們永遠記住紅軍長征的歷史和血濃于水的恩情!

    3、長征勝利會師前夕倒下的副軍長

    在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鄉大墩梁一座普通的山崗上,長眠著800余名紅軍指戰員,年僅28歲的副軍長羅南輝是那場阻擊戰中犧牲的紅軍最高將領。如今,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默默訴說著82年前那段悲壯贊歌。

    羅南輝,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曾在水煙鋪做工。1926年進入川軍江防軍第7混成旅當兵。1927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所在部隊從事兵運工作。他團結教育下層士兵,組織成立“士兵聯合會”,同反動軍官作斗爭。1929年6月參加第7混成旅旅長鄺繼勛等領導的遂寧縣射洪嘴起義,任起義軍營長。后被黨組織派往川軍江防軍第2混成旅繼續做兵運工作。1930年10月參與領導該旅一部在漢州(今廣漢)舉行武裝起義,任警衛大隊長。

    1930年底,羅南輝赴四川萬縣任中共川東特委軍委書記,不久因叛徒告密被捕。他在獄中立場堅定,機智巧妙地同敵人進行斗爭,始終未暴露身份。出獄后,任中共四川省委除奸小組組長,領導該小組處決了一批叛徒、特務,保衛了黨組織的安全。

    1932年羅南輝任中共南充中心縣委軍委書記,同年11月參與發動和領導南部縣升(鐘寺)保(城)農民起義。后奉派到川軍第29軍做兵運工作,1933年春率該軍1個連起義,參加紅四方面軍。同年10月任新成立的紅33軍副軍長,率部參加了川陜蘇區反“六路圍攻”。他擔任前線指揮,率部連續打退敵人20余次輪番進攻,殲敵4個團,俘敵近2000人,取得紅33軍成立后的首戰勝利。后指揮所部清剿川陜邊反動武裝“神兵”的作戰,取得五戰五捷、殲敵5000余人的重大勝利,有力保衛了后方的安全。

    1935年羅南輝參加長征,曾率部擔負籌糧任務。在人煙稀少的藏民地區,他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積極開展群眾工作,走村串戶,收集、購買糧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部隊的需要。同年11月,紅33軍與紅5軍團合編為紅5軍,他任副軍長。后在甘肅通渭指揮作戰中負傷。1936年10月,為掩護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羅南輝奉命率紅5軍擔任后衛,他躺在擔架上指揮作戰,在甘肅會寧華家嶺一帶阻擊敵人。10月23日在會寧縣中川鄉大墩梁遭敵機轟炸,羅南輝壯烈犧牲,年僅28歲。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聞訊后悲痛不已,他流著眼淚說:“南輝同志是紅軍中的一位優秀指揮員,他的犧牲是我軍的一大損失?!?/span>

    為了銘記先烈的英雄業績,1986年10月,會寧縣人民政府在大墩梁烈士陵園修建了大墩梁紅軍烈士紀念碑。1996年10月,會寧縣人民政府對大墩梁烈士陵園又進行了全面維修、擴建,并在羅南輝墓前新立墓碑一座,以表達對這位紅軍優秀指揮員的深切懷念。(新華社成都10月13日電 記者吳文詡)《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14日 04 版)

    4、柴師長長眠會寧,紅軍嫂千里尋親

    柴鴻儒,又名柴洪宇,河北邯鄲人。他參加紅軍的時候,年僅25歲,剛剛結婚的他來不及度完蜜月,就匆匆告別了妻子李鳳琴,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紅色的征途。

    他走的時候,天還未亮,他拉住妻子的手說:“鳳琴,我是為革命生的,不為咱窮人打出天下,我就不會回家!”他為心愛的妻子揩去眼角的淚水,就消失在滿天的星斗里,消失在李鳳琴淚眼模糊的視線里。

    她等待著,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李鳳琴苦苦地等待著,切切地尋覓著,等待著丈夫勝利歸來,尋覓著丈夫高大英俊的身影。

    可是,5年過去了,10年過去了,22年過去了,哪里還有丈夫的音訊!

    1958年秋天的一個黃昏,柴師長當年的警衛員王樹堂來了。他用顫抖的雙手掏出了兩張紙來,一張是柴師長的烈士證,一張是他畫的柴師長長眠之地的草圖。

    烈士證上“柴鴻儒”三個血染的大字,深深地戳進李鳳琴的心臟,天旋地轉,肝腸寸斷!

    她顧不上悲痛欲絕的身子,迫不及待帶著柴鴻儒的侄兒柴驥,從千里之外趕來,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千里尋夫,來到會寧,爬上慢牛坡,揪心之痛鉆入她的靈魂,她抓起一把慢牛坡上的黃土,緊緊地貼在胸口,一點點溫情融入肌體,一屢屢思念彌散在慢牛坡的山頭。她揪下一撮丈夫墳頭上的野草,含在嘴里慢慢咀嚼,一絲絲苦澀滲人她的血液……

    空曠的山野里,一群鴿子引頸嘶鳴,一股秋風從在墳頭旋起,搖搖擺擺,沒入天際……

    為了能在暮年的時光里,陪伴丈夫的英靈,寬慰自己的思念,李鳳琴決定把丈夫的遺骨遷回老家,安葬在河北省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在會寧縣紅軍會師舊址的文廟大成殿前,會寧人民為柴師長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數萬人從四面八方趕來,佩戴白花,寄托哀思,簇擁著長長的隊伍,呼喚著柴鴻儒的名字,爭扶著柴鴻儒的靈柩,為敬愛的師長送行。

    此情此景,令李鳳琴感慨萬千!她滿含熱淚,深情地說:感謝姜啟林老人!感謝會寧人民!(作者:紅色小兵)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