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外繳獲無線電臺
紅二方面軍第六軍的十六師、十七師、十八師和模范師在六軍軍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的指揮下,為左縱隊向兩當、鳳縣前進。于1936年9月14日經禮縣的紅河鎮到天水縣華歧鄉的余家坪、海頭一帶。進駐余家坪的當日,發現從牡丹方向前來一小股敵人,當即采取了避強打弱的戰術,跟敵人展開了戰斗,用了一小時左右的時間結束了戰斗,繳獲敵無線電機一架,俘虜敵人四十余名,繳獲槍支四十余支。同日晚駐華岐鄉安集寨等村,并向群眾宣傳“我們都是窮人的隊伍,窮苦農民是一家”的革命道理。(麥積區史志辦)
2、白音峽打地窖救護紅軍傷員
9月16日,紅軍從楊集寨出發,經皂郊鄉興隆鎮,再經娘娘壩鄉,到李子園的白音峽宿營。前衛師在李子園附近殲敵一連。紅軍離開白音峽時,有一傷員名叫凌春和,因傷勢過重,不能隨部隊行軍,便留在群眾家養傷。群眾為防止國民黨軍隊的搜查,專為他打了一處地窯。傷愈后,凌春和離村尋找部隊。(麥積區史志辦)
3、張輝師長長眠娘娘壩
張輝,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1926年即參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隨軍西征。歷任湘鄂獨立團一營營長、副團長、十八師第54團團長等職。1936年7月,任紅二方面軍第六軍十六師師長。
1936年10月5日,張輝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首先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然后就向牡丹山沖鋒。山上大部分敵人駐在牡丹山廟里,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再加上敵人從天水搬來一營援兵,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戰士撤出重圍。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光榮犧牲。
(李逢春老人)
當年,年輕的李逢春在李子園小學當教師,他因親自參與埋葬過張輝師長,全家人幾十年來飽受折磨。據老人回憶:
第二天清晨,外面響起零落的槍聲,李逢春尋聲一看,只見20多個紅軍抬著一位傷員向李子園學校走來。問明情況之后,李逢舂得知傷員是這支隊伍的首長,傷勢嚴重,就急忙把紅軍領到普華寺后靠近山林的半山坡上,他看到傷員嘴唇干裂,就找來一杯熱水給傷員喂下,并為傷員搽去了含在眼角的淚水。傷員吃力地指了指自己的胸前和腹部,表示自己中了三槍,又特意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袋。當李逢舂找來第二杯水后,傷員已經犧牲。紅軍戰士們正在向烈士脫帽致哀,個個痛哭失聲,淚流滿面。當時,警衛排長看到李逢春也站在紅軍隊伍中摸眼淚,便問他能否找幾個老鄉和幾件工具,幫助安葬首長,李逢春連忙答應著。他找到裴大、許保子二人說明事情緣由,給了二人一塊銀圓,讓他們借來三把鋤頭、三把鐵鍬,將二人領到普華寺后的墳地,找了一塊地方,開始挖墓坑。而后他來到村里,花了三塊銀圓買了三塊木板一扇門板。當墓坑挖好下葬時,他看到烈士的臉上和胸前有不少血跡,就打來一盆凈水和警衛排長把烈士的全身都搽了一遍。在整理遺物時,警衛排長從烈士左胸口袋中掏出一張紙條,李逢春依稀看到上面寫著“不分晝夜趕赴岷縣”。簽名是軍長王震。警衛排長收好命令條后,李逢春下到墓坑里,把三塊木板鋪在下面,紅軍戰士用軍毯把烈士的遺體包好慢慢放進坑內,掩埋好之后,又用石頭壘了一個墓碑。安葬完畢后,警衛排長拉著李逢春的手問清姓名后說:“老鄉啊,感謝你!記住埋在這里的英靈,是我們的師長??!”說完對李逢春行了個軍禮,就帶領戰士們向娘娘壩方向走去。李逢春在墓前站立良久,心想,既然排長說革命勝利后要回來遷墓,那我就一定要好好守護這座墓,一直到他來,于是他在墳墓上做了記號,并牢牢記住了位置。誰知這一守竟是50多年。
1983年夏天,晏福生、陳明義和伍修權等老將軍們重走長征路,尋找失散的英靈。晏福生老將軍來到李子園,找到了李逢春,他緊握著李逢春的手,激動地難以說出話來。在他尋找了48年的夜思夢想的英靈、在風雨同舟的戰友墓前,老將軍淚水漣漣,撲在張輝師長的墓碑前哭訴:“老戰友??!我終于找到您的英靈了,革命勝利都三十多年了,我才找到您,我心里有愧??!”離開時,他滿懷著深切的感激對李逢春說:“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