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長征文苑

    紅軍女詩人廖佳慧

    2020-05-28 張家川縣史志辦 紅軍長征在天水 瀏覽1671

    在張家川縣閻家鄉的巍巍青山中,長眠著一位至今尚下為人知的紅軍女英雄,她就是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直總隊宣傳隊隊長、軍中女詩人廖佳慧。

    廖佳慧同志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在坎坷半生中用揚的文字、濃郁的情感和大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精神,抒發了長征路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詩情,堪稱一位名副其實的“紅軍女詩人”

    廖佳慧是湖北省襄陽縣人,生于1916年。她擅長繪畫和詩詞,熱心宣傳革命道理。1933年高中畢業后,她和五十多名同學一起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于1934年元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廖佳慧和其所在的紅四方面軍全體官兵一道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1936年春,她任命為紅四方面軍直屬總隊宣傳隊隊長。在最艱苦的月里,廖佳慧以澎湃的激情和熱情洋溢的詩歌與快板鼓舞著紅軍戰士爬雪山、過草地、走沼澤,以堅強的意戰勝困難。1936年6月,她在毛兒蓋寫下了《草地懷春》詩:

    草地春光似酒濃,裁紅剪翠費天工。

    清香噴破胭脂國,紅軍裝點錦繡叢。

    歌聲響徹摩天嶺,笑言傳語勝敵人。

    杜鵑喚醒東風面,紅旗溫卷夢幻同。

    再起抗日歌一曲,隊伍萬紫又千紅。

    在漫漫征途中,廖佳慧帶領宣傳隊的同志頭頂烈日穿云過霧,為行軍隊伍做宣傳鼓動工作。她在筆記本中寫道:

    打竹板、響連天,紅軍走在云里邊。

    一口吹開黑云霧,柳暗花明笑開顏。

    姐妹手挽手兒走,那怕敵機空中旋。

    千斤擔子身上擔,北上抗日英雄漢。

    一腳踏開千條路,黃河岸上紅旗展。

    1936年秋,部隊進入甘肅省河西地區。紅四方面軍之五軍、九軍、三十軍及總部直屬隊共兩萬一千八百余人西渡黃河,于11月10日組成西路軍。當時,國民黨南京政府得知西路軍的動向以后,急令國民黨西北軍調集四個旅、一個憲兵團、十五個保安團、四個民團分別圍攻西路軍于山丹縣,高臺縣,張掖縣的甘浚堡、西河堡、龍首堡,臨澤縣的倪家營、梨園口和肅南縣的康龍寺。一場血腥的“圍剿”與反“圍剿”戰斗打響了。

    經連日激戰,紅軍失利,部隊被打散,總隊宣傳隊的五十多名男女隊員大多數被俘。廖佳慧和幾個女戰士遮離虎口,藏身于當地民間。1938年3月,她不幸被張掖縣國民黨保安團清鄉隊搜捕關押。國民黨軍統特務認定廖佳慧是總隊宣傳隊隊長,一定知道司令員陳昌浩的下落,便以要犯關押在蘭州監獄。1941年夏,蘭州監獄奉令將廖佳慧解往南京。他們用敞篷卡車先將廖佳慧押往西安。當汽車行于天水地界時已至夜晚,廖佳慧趁押解的士兵昏睡之際,跳車逃跑。次日她碰到一位討飯的老媽媽,便隨其到了清水縣王家河村,后被一戶蘇姓的老兩口收留。幾個月后,廖佳慧便決定回湖北省襄陽縣老家。當她途經馬鹿鎮時,在關山頂老爺嶺遭遇土匪,情急之下的廖佳慧逃入樹林中隱藏。廖佳慧在萬般無奈中又輾轉流落到張家川閻家鄉草川梁村。有一位丁姓老媽媽是河南來的難民,收留了她,此后兩人相依為命。老媽媽有個兒子,前幾年被迫在國民黨軍隊中當兵,后來又升為排長。在廖佳慧的啟發下,老媽媽認識到為國民黨當兵沒有出路,不是長久之策,決定寫信叫兒子回來種地,于是便讓廖佳慧寫了信。兒子接信后正設法回家,不料消息走漏,被當作逃兵捉拿,慘遭槍決。不久,老媽媽也離開了人世。

    此后不久,她又流落到亂石溝村,為中共地下黨員馬麒當了干女兒。馬麒知道了廖佳慧的身世后,于1943年12月向張家川地下黨組織匯報了此事。隴東工委曾上報上級黨組織,大約因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陳昌浩被審查而將此事擱置。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后,廖佳慧準備籌集路費回家,但她于12月份突患急性傳染病白喉癥,不幸病逝。

    新中國成立以后,1951年亂石溝村中共黨員馬麒在病故時,將廖佳慧唯一的遺物——一個行軍包交給了當地黨組織。這個行軍包內藏有廖佳慧在流落期間寫成的一份自傳和遺留的詩稿。這些珍貴的革命文物,真實記錄了一位革命英雄光輝而短暫的一生,讀之令人動容。

    1986年,襄陽縣人民政府追認她為革命烈士。

    廖佳慧的詩歌豪邁悲壯,催人淚下,意境深遠。她把革命理性和形象思維貫穿在詩篇中,使其詩歌具有極強的感召力,給人以奮發向上的力量。1987年,《人民公安》雜志發表了她的《草地懷春》一詩,表達了對這位革命者的懷念與崇敬。

    過天險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

    堪媲當年花木蘭,雪山草地一肩擔。

    在詩中,她把紅軍女兒比作花木蘭,表示要用豪情志把人禁區—雪山和草地一肩擔起來,表現了地那大無畏的壯闊襟懷。

    嘆紅軍姐妹離別

    紅軍浩氣沖破天,氣宇軒昂祁連山。

    敵軍重重如烏云,我自笑談馬列傳。

    西風瑟瑟朔風寒,姐妹互看心轉酸。

    自古紅顏同一哭,落入虎口多少怨。

    芳姿憔悴三分鬼,恨之入骨偷花漢。

    生成薄命已如斯,遙望父母兩重天。

    淚珠濕透手中絲,凄惶手中沒盤纏。

    漫漫浪跡信天游,身死異鄉何人憐。

    同行苦命欲腸斷,日自經天月自圓。

    革命隊伍春風草,葉落枝折根未斷。

    我死游魂向北斗,改寫中華五千年。

    驅逐豺狼有限時,紅旗插遍大江南。

    此詩作于張掖和高臺慘案發生之后,全詩意境深遠,比喻含蓄,情感動人,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催人奮進。字里行間寄托著對戰友的熱情和對敵人的憤恨,表達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貞不渝和堅信紅軍必勝的信念。有奮斗就會有犧牲。長征途中,不少戰友相繼離去,為了表達內心深處的革命感情,哀悼戰友的英靈,于1937年11月揮筆寫下了《追憶》一詩:

    巧推今古事堪愁,貴賤同歸土一丘。

    秦月漢關人已去,石家舍谷水空流。

    得意頃刻化烏有,樹大招風風損樹。

    劫匪縱有覆滅日,天亮紅軍將出頭。

    1936年12月,廖佳慧目睹自己的同窗女友錐夢媛被敵人在高臺縣活埋時大義凜然,振臂高呼“共產黨萬歲!”口號,這口號一直在她耳邊回響。她以無比悲憤的心情,含淚寫下了以下詩句:

    秋風一別人隔世,堪憐歸情添新愁。

    陽關未到人已去,只留丹心報黨恩。

    記得春風吹碧樹,雄關天險空悠悠。

    忠勇魂魄遠萬里,幻景煙云辭敵土。

    愿將鋼槍擎天立,橫掃千軍再復仇。

    從這些詩篇中可以領略其悲壯豪邁的詩情和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此處,引用一位中央領導人在高臺縣為紅軍英烈立碑時所賦詩歌告慰廖佳慧的英靈:

    青山有幸埋忠骨,壯志喚醒后來人。

    無名英雄無名榜,革命事業奠基人。

    紅軍女戰士、革命詩人廖佳慧將隨其不朽的詩篇永生。

    (張家川縣史志辦)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