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固原革命烈士紀念碑
固原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固原市原州區政府街小西湖公園正門東側,西臨假山,東臨少年宮,南靠游樂場,北對政府街,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整個建筑占地面積約2525平方米。紀念碑由主碑、附碑、展廳、集散廣場組成。主碑坐南向北,由兩層基逐級抬高,總高14.025米,四周的圍欄用白色大理石雕砌而成,象征萬里長城;碑下部底座為黑色花崗巖鑲嵌而成,顯得莊重而沉穩;主碑由天然大理石鑲嵌而成,面北向南,處于基座中心,正面鐫刻著由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碑”7個燙金大字,背面鐫刻著固原縣委、政府撰寫的碑文。2008年9月,原州區委、原州區政府投資50萬元進行了修繕,初具規模,成為原州區城區內唯一一座緬懷先烈、弘揚革命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紀念碑正前方是近300米的集散廣場,北邊建小碑一座,小碑背面刻毛澤東手寫《清平樂六盤山》詞。1992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紅軍長征固原青石嘴戰斗紀念碑
紅軍長征固原青石嘴戰斗紀念碑,坐落在原州區開城鎮青石嘴村上青石寨子梁山巔,四面眼界開闊,北面臨下青石河,銀平公路、銀福高速公路,中寶鐵路均從前經過。1935年10月6日,中央紅軍陜甘支隊在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的率領下,經西吉縣單家集、興隆鎮到達張易堡(現張易鎮),是夜,毛澤東就住在張易堡毛莊村。10月7日晨,紅軍與尾隨而至的敵前哨部隊發生小規模戰斗,留下部分戰士在堡子梁據險阻擊敵人,大部隊沿王套、后蓮花溝向六盤山急進。紅軍前衛部隊翻過六盤山行進到青石嘴附近時,發現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七師十九團兩個運送給養的連隊正在青石嘴休息。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召集會議,下達作戰命令。王開湘、楊成武率領四大隊擔任正面攻擊;楊得志、肖華的一大隊和張春山、賴傳珠的五大隊分別從兩側迂回,陳賡、鄧飛率十三大隊后衛掩護。整個戰斗持續約半個小時,殲敵200多人,繳獲戰馬100多匹以及10余輛馬車的彈藥物資。紅軍用繳獲的戰馬組建了第一支騎兵偵察連。為了紀念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戰斗,2008年7月,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建設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紀念碑。工程2008年7月開工,2009年5月全面竣工,項目用地133畝。紀念碑主體高19.35米,碑體兩側翼高10米,碑名高7米,象征1935年10月7日紅軍長征青石嘴戰斗日期。紀念碑為鋼筋混凝土、花崗巖機構。雕塑采用鍛銅工藝制作的紅軍戰士手持大刀騎戰馬形象,象征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騎兵偵察連的誕生,樹種采用云杉、油松等常青樹。2009年5月青石嘴戰斗紀念碑建成后,被命名為自治區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張易鎮毛莊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
張易鎮毛莊紅軍長征毛澤東宿營地,位于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毛莊村,北距市區32.5公里。1935年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翻越六盤山前,于10月5日到達單家集,第二日到達張易堡(今原州區張易鎮)毛莊村宿營一夜。這一帶是回民聚居的地區,到達以前,各級領導對部隊進行了有關民族政策教育。戰士們在通過回民地區時,寧肯挨凍受餓,夜宿街頭,也不違犯群眾紀律?;刈迦罕娬J識到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對紅軍非常熱情,所以毛澤東主席率領的紅軍在張易堡宿營時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和款待。毛澤東居住地舊址為毛莊村下廟河邊一水磨房,由于干旱少雨,河水干涸,水磨房被廢棄,現水磨房已不存在。
4.赫光烈士故居
赫光烈士故居位于原州區頭營鎮楊朗村萬家堡子,因年久失修現已坍塌破敗,但當年的雄姿依然隱約可見。就是從這個看似古老封閉的土堡子里,走出了紅24軍軍長赫光。赫光于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革命活動。1931年7月赫光與谷雄一等在山西平定縣組織領導了“平定兵變”,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任軍長。轉戰山西、河北、創立阜平蘇維埃政府,同年8月在收編敵軍中不幸遇難,英勇就義,年僅29歲。為了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之際,原州區于2006年11月6日在原州區第五中學建立了赫光烈士塑像,并將此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0年頭營鎮楊朗村村委投資20多萬元建成了面積為90多平方米的赫光烈士紀念館。紀念館正中是赫光烈士的雕像,背景為中國共產黨黨旗。紀念館主要陳設赫光烈士的生平事跡,分追尋真理、發動兵變、創建政權、壯烈殉難四個部分,圖文并茂地再現了赫光烈士革命里程。
(圖文來源:寧夏黨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