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軍長征在天水概述
長征期間,紅軍曾三次途經天水市(今秦州、麥積兩區)境內。
第一次途經天水:1935年8月5日,紅二十五軍從兩當縣太陽寺前川,抄小路北上取道利橋鎮,攻下利橋城堡,進入天水縣境內,并全殲保安隊,擊斃保安隊長白俊賢。之后,經過三天長途跋涉,翻越四道嶺,沿黨川、麥積、甘泉一線向天水縣城(即現在的秦州區)疾進。
9日,到達馬跑泉鎮,在馬跑泉鎮鎮壓了國民黨保長張世清,聯保主任楊琦。當日晚,紅二十五軍來到天水城下。夜幕剛降臨,紅二十五軍就開始攻城,副軍長徐海東親自指揮一個營,攻破了北關,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及軍用物資。
10日,紅軍退到西十里,準備養精蓄銳,再舉攻城。因敵人援軍將至,紅二十五軍為了避免傷亡,保存實力,決定放棄攻城,由川口轉向天靖山(中梁)、廖家峴一帶。再翻越鳳凰山、挺進沿河鎮(新陽鎮),摧毀了地方民團,鎮壓了國民黨新編第一軍軍部秘書溫庭杰和保甲編查員胡介厚、秦登科、聯保主任溫南軒、保長馬建基,并從這里北渡渭河,晚上宿營王家莊。
11日,翻越五龍山出天水市境到達秦安的千戶鎮。
第二次途經天水:1936年9月14日,左縱隊(紅二方面軍第六軍16、17、18師和模范師)經禮縣的紅河鎮到天水縣華岐鄉的余家坪、海頭一帶,晚上宿營于安集寨。
15日,從安集出發向西北,再向東南方向經天水鎮、平南川到店鎮鄉的楊集寨村宿營。
16日,經皂郊鄉興隆鎮、娘娘壩鄉,到達李子園的白音峽宿營。第二天進入徽縣高橋。
第三次途經天水:10月5日,揮師北上的紅六軍再次進入天水縣的白音峽,宿營李子園。當日晚六軍十六師襲擊娘娘壩,遭敵伏擊,激戰一夜,敵死傷慘重,紅軍十六師師長張輝在戰斗中犧牲。
6日,經娘娘壩鄉的舒家壩、大門鄉到達天水鎮附近宿營。
7日,路經天水、禮縣交界的上、下斜坡,余家坪等村,向禮縣紅河鎮方向前進。
8日出天水境后到達禮縣固城,與紅二方面軍二軍、三十二軍會合。
二、紅軍長征在天水大事記
1、攻打天水城
1935年8月9日,紅二十五軍到達馬跑泉鎮,在馬跑泉鎮鎮壓了國民黨保長張世清,聯保主任楊琦。當日晚,紅二十五軍來到天水城下。
當時,國民黨王均、于學忠部為了堵擊我中央紅軍北上,將其主力調至甘谷、武山、漳縣一帶,而接防部隊第五十一軍一一四師又未到,城內守敵僅有兩個工兵連和一些團警。但是由于天水是國民黨隴南專署所在地,城防工事較為完備,縣長莊以綏、營長尹繼勛決定督工兵及團警憑城據守。營長尹繼勛守大城,縣長莊以綏督團警守西關,北關碉堡由國民黨第一師教官李捷發率西北軍官訓練班學員防御。9日這一天,夜幕剛降臨,紅二十五軍就開始攻城,副軍長徐海東親自指揮一個營,攻破了北關,繳獲了一批槍支彈藥及軍用物資。10日,紅軍退到西十里,準備養精蓄銳,再舉攻城。與此同時,國民黨第三軍十二師補充團在得到消息后,晝夜兼程從武山、甘谷沿天靖山(中梁)趕往天水,在清水的國民黨五十一軍一一四師也向渭河北岸移動。紅二十五軍為了避免傷亡,保存實力,有效地牽制敵人,決定由川口轉向天靖山、廖家峴一帶。當時,國民黨甘肅省交通部隊的騎兵尾追不舍,在韓家灣被我紅二十五軍擊潰。紅二十五軍翻越鳳凰山、挺進沿河鎮(新陽鎮),摧毀了地方民團,鎮壓了國民黨新編第一軍軍部秘書溫庭杰和保甲編查員胡介厚、秦登科、聯保主任溫南軒、保長馬建基,并從這里北渡渭河。
2、激戰娘娘壩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撤出徽、成、兩、康根據地,揮師北上。十六師派出偵察人員,深入到娘娘壩,了解到敵軍駐有一連人,部隊首先決定派一連隊伍,夜襲娘娘壩敵軍,為大部隊打通前進道路。10月5日,張輝師長親率一連隊伍到達娘娘壩,首先消滅了街上少量敵人,然后就向牡丹山沖鋒。山上大部分敵人駐在牡丹山廟里,筑了碉堡,易守難攻。再加上敵人從天水搬來一營援兵,紅軍腹背受敵。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傷亡,張輝即命令戰士撤出重圍。撤退到牡丹山腳下時,兩名紅軍戰士犧牲,張輝也身負重任。戰士們掩護張輝撤離娘娘壩,黎明時分,到達李子園。由于傷勢嚴重,張輝師長光榮犧牲。
三、天水歷史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于秦,號贏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たh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莊浪、隴縣38鄉合并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并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并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余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經國務院批準,從2005年1月1日起,秦城、北道兩區更名為秦州區和麥積區。
舌尖上的長征:將長征沿途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特色農產品,結合當地長征故事,打造成“會講長征故事”的特產,奉獻給您!掃描下圖中二維碼,即可瀏覽:
關注微信公眾號"龍馬馳",手機端了解長征動態: